
文/戚利
作文,无非就是围绕命题进行立意、选材、结构、内容四部分的构思和写作。
内容中涉及到更多的东西,比如体裁,文采。关于文采,会涉及到孩子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在写作过程中频繁使用的语言风格、修饰手法、描写手法,在细节描写、场景描写、语言、对话、动作、表情、简单的议论抒情等方面用符合自己写作风格的语言文字,对立意进行阐述、描写和表达。关于体裁,初中写作建议使用记叙文,或者散文,大部分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议论文。原因是议论文要求论述条理清晰、论证有一定深度和宽度,而初中的孩子普遍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思维还没有达到写好议论文的成熟度要求,尽管在初三九上一个单元中接触了议论文体裁,但这只是为孩子们中考阅读做准备。不过初三的孩子正处在思维成熟与不成熟的交界点,随着孩子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复杂化,他们已经禁不住开始在文章中使用大段的抒情和议论,这样一不小心就容易偏离记叙文的轨道。所以,在写作时就要注意提醒自己把握记叙文六要素(或七要素,含高潮),用描写、对话、表情、场景来抒情,少做议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写出的文章记叙性强。
这次写作是全命题。脚印是一个名词对象,所有以名词对象为标题的作文写作时必须要仔细分析这个名词本身所携带的一些主题。比如松的正直,莲的高洁,月的相思……然后将这些主题变更为写作的立意,并最终围绕立意和名词对象进行选材。当然,考场上的孩子作文最普遍的思路还是从选材开始,先选材,找到合适的立意后,再对材料进行适当加工和筛选,最后才着手文章框架的搭建和内容的编写。
人类每日的位移,都给这个社会留下了生命时间线上可以捕捉的印迹,这种人类活动是促使人和人相遇,人和物相遇,是造成事实和心理冲突的前提条件,尽管脚印是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小细节,但是,仔细想想,几乎我们生活中所有的邂逅、冲突都和脚印有关,所以脚印这篇作文很好写。
生活中不乏有很多与脚印有关的题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从发生在我们身边与脚印有直接关系的材料中抽取有意义的材料进行写作即可。脚印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画上的脚印一定会有一个画外的故事、人生奋斗的每个时段都会在生命中留下美好的记忆,这些回忆在我们大脑的存储空间就好像雪地里的脚印一样清晰。
真实的脚印只能留在地上吗?我们生存的空间是立体的,如果你在房顶上看到一个脚印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你在梦里梦到一个脚印,这个脚印又会有什么故事呢?当然,抛开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把目光到我们生存的空间,脚印可以在墙上,可以在衣服上,可以在纸上,可以在雪地里,可以在沙滩上,可以在泥泞的路上,可以在洁净的地板上,更远的甚至可以在月球,在火星,在遥远的外太空,每个脚印存在的背后一定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感人的,令人深思的故事,于是,我们可写的内容就宽泛了很多。从你记事起,与脚印有关的故事可能就有不止七八件吧。然后,我们一个一个地去筛选,从这些事件中挑选一件最有意义,最容易升华出主题的事件来写。比如:
王奶奶无儿无女,一个人住在一间平房里。每逢过节,父母亲总是会让我去给她送些吃的。在通往王奶奶家的路上,曾经留下我数不清的脚印。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在那些风雨飘遥的日子里,王奶奶就像一个风筝,而我那数不清的脚印就是风筝的线,只要线不断,风筝就会一直都在。直到那年的除夕夜,妈妈让我把热气腾腾的饺子送给王奶奶。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微弱灯光的雪路上,在快要到达王奶奶家门口的时候,我愣住了,只见洁白的雪地上,从四面八方汇集来很多串脚印,全都延伸到王奶奶家门口。那一瞬间,我感动了,原来,在我不知晓的背后,有更多拽着风筝的长线……
脚印里包含着喜怒哀乐等人类各种可能的情感;脚印里还包含着缜密的逻辑,雪地里意外中断的脚印、大大小小的不同型号的、深深浅浅不同方向的,令人遐想,你甚至可以通过脚印看到某个人在这个地方打了一个趔趄。脚印里还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追求等……脚印还能呈现出不同的寓意。比如,人类走出丛林的脚印代表开拓;劳动者的脚印代表坚实;荒漠里的脚印代表生命,相伴的脚印代表幸福等等。
婴儿脚印的拓片,冬日窗子霜花里的小脚丫,乡村溪水里的足迹,无意中踩在新铺水泥上的印痕……这些就是生活。我们在充满爱与快乐的生活中成长,似乎,我们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无论时间过了多久,这些快乐的足迹永远不会消失。于是,我们用一颗虔诚的心,忠实地把生活写到纸面上。
下面看一篇习作:
脚 印
“噔!唰唰!噔!唰唰!”大伯的双脚卡着节奏移动着,留下一排嵌在土里深深地脚印。老家等来了收麦的时节。那天,大伯见我无事,便递来一把镰刀,怂恿着我:“走,跟我去学学割麦。”他笑着,露出八颗被烟草熏过的牙。
迎头的阳光让我睁不开眼。大伯扛着镰刀,挎着篮子,一双板鞋,踩得地面靼靼作响。转过街角,面前就是一片开阔的金色麦地,风从远处吹来,麦芒一起一伏,像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海。
那时的天很蓝,大伯半蹲下身来,“看准了!”只见他紧握镰刀,手腕灵活地翻动着,快速地移动着步伐,噔噔噔,还没等我看清他手上的动作,一小捆麦子便割了出来。“来,侄儿,你试试。”他用眼神鼓励着我。我小心翼翼地蹲下来,大伯从后面抓住我的手,一点点将麦子割下来。可我蹲不稳,稍不留神,就摔了一个趔趄。大伯拉起我来,憨憨地笑:“这功夫可是练出来的啊。”
他在我身旁示范性地割起来,小腿上的肌肉瞬时绷得凸出来,脚一下扎到地里,发出噔噔的闷响,太阳升到头顶,豆大的汗珠从大伯脸上落入土中。他微闭双眼,也不拭去眼角的汗滴,只是凝神地看着眼前的麦子,仿佛雕塑家精打细量一番,一刀下去,短短的秸秆像被修剪过一般整齐。脚拔出地面,接着向右踩下去,那般坚实。在杂草和沙砾的喳喳声中,下土三分的噔噔声依然清晰,我无法想象这么快的速度,如何踏得这般铿锵有力。
大伯大我父亲四岁,却是一起上学。那年,整个乡镇唯独他们哥俩考上了大学。奶奶看着两份大学录取通知书,顿时犯了愁。农村家里穷,交不起昂贵的学费,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后来,大伯主动放弃了念大学的机会,说自己是老大,理应为这个家庭挑起重担。爸爸似乎也一直念着这件事情,每年都会带着我和妈妈回老家,看望大伯。后来,我私下里问大伯:没有上大学你后悔吗?大伯说,不后悔,无论在哪里,干什么,只要把每一步走踏实就好。
是啊,大伯把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甚至是连割麦子也这样。五六个小时以后,我只割了八九排——而大伯割完了大半个麦地。松软的麦地里留下大伯走过的整齐的,陷下去的脚印。大伯站起身来,对着我憨憨地笑。厚实的肩膀上,扛着刚收割完的金灿灿的麦子。
父亲常说,比起他自己,大伯才真正是个男人。看着蓝天下这些整齐的脚印,我终于明白,大伯之所以当年能做出那么勇敢的决定,踩出现在这样坚实沉稳的脚印,正是因为他的善良和朴实,因为他一直秉持着生活最朴素的理念: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只要把每一步走踏实就好。
分析一下这篇习作:在这篇小作文中,写脚印就是写劳动,写人,从平实的脚印里,作者看到了对生活最朴素的理解:“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只要把每一步走踏实就好。”将这个作为中心论点,立意很高,文章中有两处提及这个立意,一处是作为大伯给自己问题的答案,另一处是结尾作者对主题的重申。
中间的插叙恰到好处,正是这段插叙才使读者对于大伯这个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带着对他的尊敬再来看麦地里的脚印,就更有感觉,更能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对寻常脚印的升华有了恰如其分的理由。
题目是脚印,作者想到了劳动者留下的脚印,选择有诗意化的田园生活——割麦作为素材,这种写作的构思在还没开始动笔时就已经先胜一筹了。写到脚印的时候,多处使用象声词和带有人类情感词汇的词去描述它,为后面的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自然界中的事物、背景去烘托人物,突出和刻画主题。
应该说,这是一篇佳作,评分大约在46-48左右。
【版权声明】叽叽歪歪吧提醒您:请在浏览本网站关于《以脚印为话题的作文(以脚印为话题叙事作文700)》信息时,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0451 17252#qq。com,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