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国在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灿烂光芒、取得了诸多辉煌的成绩,各朝各代串联起来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包容大气、博大精深的民资精神,给后世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艺术、科学、工艺等遗产瑰宝。它们所成就的疆域之广大、山河之壮丽、文化之繁盛、建筑之宏伟......令我们无限遐想。
历史的画面在繁荣与凄凉中滚滚前行,朝代兴衰终而复始、循环不断,后世无数人认识历史、研究史、总结历史,创造出更灿烂的文明。而历史地理学是摆在认识历史的一门重要学问,各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采用哪种体制、分为几级是有关朝代 兴衰的重要问题,如东晋之徐州、荆州在当今什么地方?这种问题很多人都不清楚。
造成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原因主要有:1山川河流自然因素、2战争及改朝换代、3王侯分封影响、3人口的增减和迁移、4农牧业的发展及转换、5交通条件制约、6国防沿线、7因某人起落增减改变地方名称,还有一些占比较小的其他原因等。皇权稳定、国家繁荣人口昌盛时期,行政区划一般较清晰,无频繁更改,州郡县治所也较固定,而皇权旁落、内乱外侵、外戚宦官干政、人口气候发生巨大变化时,各级行政区划易频繁更改。
秦朝在一统六国之后,在行政区划上采取李斯的《郡—县》二级制。郡县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百代都行秦政法”,说明秦朝肇始之地位。秦初时期,国土面积3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800万,全国一级行政区分为36郡,二级行政区为每郡下辖的若干县或道(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加上后来征服的南海、桂林、象郡、九原4郡,析出的东海、恒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6郡,秦朝共有48郡。秦朝创下的这一套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只有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
秦朝疆域图
西汉时期,统治者鉴于秦朝末年打乱而无分封王侯拱卫,致使迅速灭亡的原因,采用的是州(虚设)—郡(王国)—县(道、邑、侯国)虚三级制。西汉初期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在汉武帝时期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人口从初期的1300万至宣帝时期5000万日渐增多。13刺史部(有监察权,而无实际行政权,其长官也比郡长官品级、俸禄低)管辖43郡(国),至后期人口增多、王权逐渐没落,外戚干政、地方割据等原因,郡县日益增多,西汉末期达到81郡。另有西域都护府等,初期设置的异姓王在几十年内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剩下的王国、侯国国土在宣帝之前被削藩、推恩等手段肢解削除,再没有和中央对抗的力量。但仍然对辖区内官员任命、经济、土地等诸多方面行使有效权力。
西汉疆域图
东汉时期,总结吸取了郡县制、分封制各自的优缺点后,采取州(王国)—郡(侯国)—县(邑、道、公国)实州三级制。州一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东汉也分封了异姓王,如曹操,东汉末期的异姓王分封开始,预示着皇权没落,天下将改朝换代。东汉面积不如西汉鼎盛时期,人口从期的2100多万至鼎盛时期的约6000万,大致恢复了西汉鼎盛时期人口,东汉末期由于战乱频发导致人口锐减。州一级在东汉末期演变成14州,郡(含王国)一级从东汉建国之初的103(12王国、8郡),至东汉末期137郡(含王国14)、1587个县(邑、道、公国),另有西域都护府等。东汉由盛而衰是皇权没落的时代,郡县持续增多。
东汉疆域图
三国时期,基本延续了东汉末年的州(王国)—郡(侯国)—县(邑、道、公国)实州三级制。按13州划分法,魏国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的大部分面积,吴国主要控制东南3州地区,蜀国最为弱小,仅有一州,相比汉朝,人口大大减少,至多3000万。另有西域都护府等。
三国疆域图
晋朝至南北朝时期政区制度承袭东汉末期的制度,为州—郡(王国)—县(侯国、公国)三级制,西晋鼎盛时期,拥有南北19州的面积。东晋开始以后,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后来,东晋实行了“土断”政策,政区才逐渐稳定下来。东晋还有一种畸形的“双头州郡”的现象,原因是部分州郡经常发生战乱、灾害,导致短期人口变化较大,冗官冗员现象严重,两个州郡同时将治所设在一个县城或者互相只辖一个县的现象。在东晋之后的南朝北朝时期更加剧烈,东晋朝就曾有过双头州郡70多个。同时由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国家连年战乱,分裂势力加多,州的设置也日渐泛滥,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共设置了23州,336个郡,1300多个县,到梁大同元年(546)共设置103州,586郡。同事北朝北魏的区划也是同样泛滥,孝文帝时期有80州,到了北魏西魏时期,有110多个州,410多个郡,此时,南北朝合计200多州,1000多郡,比汉朝翻了十倍不止,而面积、人口,并没有大量增加。不少州郡只有荒芜的土地,并无人口,官员也在邻近州郡,是为双头州郡。此类现象,为隋朝一统之后,实行二级制打。下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北朝割据图
隋朝统一之,在全国大幅度精简州郡县后,先实行州—县二级制,后实行郡—县二级制。但是由于历代设置州郡过多,精简之后的大业5年,有郡195个,县1255个。另有边区都护府、属国等。中央集权化相当困难,于是,效仿西汉时期的做法,之上在全国范围设立司隶、刺史制度,巡察各地情况。隋朝的分封制鉴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叛乱不断,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就是国家需要王室皇子维护中央版图、平叛的时候给与兵权,和平时期,则让他们大部分都养尊处优,无军事割据的能力。这一方法后来也被唐朝继承。隋朝没有分封异姓王。尽管隋朝的体制和军事实力都很好,但是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残暴无道、滥用民力等,导致隋朝仅38年便迅速灭亡。
隋朝疆域图
唐朝初期,恢复了隋初的州—县二级制,后实行郡—县二级制,肃宗时期,又改回州—县二级制。另有都护府等地。加上宗室皇子分封制、异姓功臣王分封制、宦官领兵制等并行使用。诸多方法,虽然在极力平衡各地方势力,维护中央集权,但是也发生了很多的叛乱事件,为唐朝的衰亡留下了很多隐患。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分为358州,而人口并没有恢复到历史上鼎盛时期,一级行政区太多,不方便管理,使得唐王朝的皇帝迫切需要恢复汉晋时期的监察刺史制度,但是唐朝初年的皇帝也很清楚恢复大州监察刺史制度带来的巨大割据隐患,到时候,尾大不掉谈何容易。于是在贞观年间设立一种全新的巡察使制度,将全国依据自然地形和农业牧业等条件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此10道巡察使当时只是一种尝试,并不固定,后来由于经济、人口迅速发展,道与道之间各方面相差巨大,这一制度又被后世皇帝进行了改良、肢解,原来的10道变成了15道,想从根本上防止地方割据,但是道这一体制在唐玄宗之前一直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监察区慢慢尾大不掉,变成了实际的行政区,和军事藩镇一起成为了新的割据势力。
唐朝疆域图
唐玄宗时期,由于唐朝各州的治所经过很长时间的经济人口发展,已经超过了辖区内大多数的县级行政区,所以将两京和部分州的治所所在县升为府,至唐朝末年,共设10府,类似于现在的直辖市。还有一种并行的兼管军民的都督制,可以下辖数州,全国依据军事划分为41个都督府,初设时期,主要行使军事权,到后来为了防止都督权力过大,就废止了。开元年间又恢复了都督制,分为大中小40都督府,后来随着节度使出现,都督又被废止。唐朝还有在边疆地区设置的都护府制、羁縻州制。
唐朝天宝年间,为了防治应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设立了军事10节度使制,从此开始了藩镇割据、地方对抗朝廷的大幕。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自立为王、相互攻击、攻打首都事件频频发生,唐王朝不得不多次依靠少数民族势力平定叛乱,加上安抚、令节度使互相攻伐等方法,勉强使朝廷维持表面统治。行政区划混乱不堪,中央甚至不能任命地方官员,只能由官员世代传袭,地方也不向朝廷缴纳赋税,唐朝的几任皇帝多次出逃,面对这种现象,虽然也曾有过良将贤臣辅佐,但是由于王朝千疮百孔、诸多方法也有心无力,难以改变大厦将倾的局面。
五代十国(907-960),行政区划沿袭的是唐朝体制,但是变化频繁。53年间北方更换了5次朝代14个皇帝,南方更是混乱,互相攻伐,少有太平,这一时期,人口急剧下降,民生聊弊不堪。从唐末开始,一级行政区的州郡数量又开始大幅增加,北方地区就出现了100多州,蜀国一国就有46个州。
五代十国时期疆域图
宋朝统一了内地的南北地区,宋初,全国经过长时间的战乱之后,在二级制制与三级不断摸索试验。皇帝不愿意把一州职权过度集中在某一个长官手中,最终实行的是“以文官、宦官为主,地方军、政、财、刑等权力平均分配,三年考核换地的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加上宗室王和异姓王分封制(都无军权),这种方法,可以说是集古代之大成,最优秀的方法,全国起初分为15路,后由于人口经济增长,分为24路,造成了冗官冗员冗兵现象严重,但是,宋朝的区划,还是有极大的优越性的,解决了地方军政等权力过度集中容易藩镇割据的局面,奠定了适合我国的自然条件、人口、经济多方面的行政区划新的框架,后代大多数是模仿和细节修改。崇文的风气也由此开始,我国的繁荣程度达到了历史高峰。宋代在划分一级行政区路时,也不再依据山川河流,而使其犬牙交错,一个地区的兵力不能同时攻防,就很难产生有效的割据势力。宋朝是秦朝以来唯一一个人口突破亿、存续时间超过300年的王朝。
北宋疆域图
南宋疆域图
辽的行政区划承袭唐朝,采取五京道,道—府(州、军、称)—县三级制受宋朝影响,地方实行三权分立,辽国地区出现了一些州不是”州“是县的先例,部分边疆、游牧地区实行的是州—县二级、属国—部落二级制,还有把俘虏过来的人口建立州城的头下城,按期人口,分为州、军、县、城、堡五级。由于其民族地域复杂,所以区划较复杂。辽面积约48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
辽疆域图
射雕英雄传铁血丹心片段.mp31:14来自出差生活游记
金,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万。行政区划承袭辽宋,采用五京十七路,路—州—县三级制,军事区以猛安谋克为辅。
金疆域图
西夏,由于面积、人口较少,采取的是司州(府、郡、军、监司)—县(军)二级制。
元朝,确定了今天的国家一级行政区名字的朝代,当时叫行省(行中书省),最早是古代宰相或者皇帝遇到军国大事带着一帮由各种国家职能部门精选的官员到地方处理事务的机构,当时没有辖区,随着宰相、皇帝事务办完,随即撤回京城,元朝的行中书省制实际上是宋朝的路这一级别的加强版,就是更重视地方军事、民政、财工、刑法分权的体现,而且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换地等规定,和中央京城联系更密切,给人一种地方大员只是国家三省六部九卿的派出机构的感觉。在金代,曾在伪齐地区设立,意味着严密监视这一地区的政务,由于是京城派下来的人员,与金国高层官员的联系更多,到后期,权力却来越大,逐渐取代了伪齐地方官员作用。蒙元采取了这一措施,在广大的内地地区设立了岭北、河北等11个行省和其他一级行政区,内地采用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边疆区与由于经济人口较弱,实行三级制。这是国第一次采用四级制,第一次府超过了州。到了元朝末期,三级、四级制同时存在,我国的行政区划多样性、复杂性机制被确定。《元史地理志》记载,共有185路,33府,359州,1127县。后来,统治者感觉省太大,治所不能统观全境,于是分道而制止,边疆区设宣慰司、宣政院、巡检司等机构。
元朝疆域图
明朝大体承袭了元朝的疆域,改革了行省的名称和具体权力范围,面积约997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万,内地实行行省(布政使司)—府—州—县三级制,摒弃了道、路,在行政区划上,使省、府更加犬牙交错,例如在把新设立的贵州省的遵义地区划给四川省,从而达到监督贵州军务的作用。分封制有两种,异性王除了边远地区一般无军事权,军事性王府再次兴起,永乐以后军事权被除。明朝开始出现了更多的跨江河为同一行政区、析分大湖山川为两个行政区的例子,防止军事割据。出现了更多的州不是”州“,府不是”府“的现象,军事与民政行政区互相交错的现象。边疆地区二、三、四级复杂多样,明朝中期以后内地省份则出现了一些职能事务性的分守道、分巡道、兵备道、羁縻州、土司、都司卫所等机构(无行政区划)。还有临时性的巡抚都御史、军事性的总督机构。
明朝疆域图
清朝入关以后,承袭了明朝的各个行政区划,后来根据人口增加的情况,肢解了一些过大的省份,除了战事分封的王室军事管理权,平时的皇子很难得到封王、郡王、贝勒也是视情况而给与。行政区划采取省(将军、地区)—道(职能性虚设)—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四级制,清朝末年,全国共有县级1358个。清朝将明朝为地方设立的临时排除巡视性的巡抚都御史改为常设官员,总督也设为常设官员,军事管理区尤为重要。清朝面积约1316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约4亿人。
清朝疆域图
中华民国时期,面积约1141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约5亿。历经战乱相差较多。行政区划延续清朝。全国设23省,省下实行省—府(州)—县(州、厅)三级管理体制。后变为22省、5特别行政区,期间,一级行政区数量变化较大,最多时,有32个一级行政区,省—道—府—县制,截止到1947年6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除西藏地方外,全国共有2016个县,57个普通市,40个设治局,1个管理局,132个旗盟,共计2246个县级区划。
中华民国疆域图
我国现今行政区划大多沿袭民国之区划,现在已改革为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市(自治州、盟、地区)—县(区、旗、自治旗、特区、林区)三级。有省级: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合计34个省级行政区。市级:293个地级市、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合计333个地级区划。县级:965个市辖区、387个县级市、1323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合计2846个县级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
【版权声明】叽叽歪歪吧提醒您:请在浏览本网站关于《行政区划论坛(南宋区域行政地图)》信息时,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0451 17252#qq。com,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